陈岳琴律师博客
北京六艺至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中国律师网
首都律师网
北京市司法局
绿家园
中国民商法律网
北京红楼梦源电子商务科技有限公司
法制日报
中国青年报
中国律师
人民法院报

  《陈岳琴诗词集》前言
 
《陈岳琴诗词集》前言
从2010年3月开始学写诗,到今天已过去十年了,把这十年写的诗词结集出版,是为了总结阶段性的成果,更好地与同好切磋交流。
对我来说,学诗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吟诵。由于家学渊源和机缘巧合,本人得以跨界古诗文吟诵领域。2010年1月成立中华吟诵学会时,受邀担任常务理事兼社会教育部主任,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工作对象是诗词界,对诗人们进行吟诵培训。但是我发现如果自己不会写诗,很难融入诗词界,这正应了“不学诗,无以言。”的古训。于是这年春天我下决心学写诗,到处拜师学艺。前几年进步不大,找不着门径,写得不好,也就不爱写。2017年是我的本命年,我暗下决心要逐梦“诗和远方”,于是推掉了一些杂务,把办公室搬到家门口,省出路上时间,天天坚持练笔。练到九月份“六艺至善”杯花港吟诗节的时候,感觉有点摸着了门径,就此趁热打铁,与一帮诗友天天吟咏唱和,其中的重头戏是和港口古诗十七首,每天和一首。后来又临国庆中秋双节、人大母校八十年校庆、北京陈岳琴律师事务所成立十二周年等多样题材,反复训练,一个月时间写出了三十八首诗词,忽觉眼前豁然开朗,有了登堂入室的感觉。再此趁势而上,在2018年一月又启动了2018温泉中国吟诗节第一幕——和与曹雪芹生平有关的古诗,历时二十多天,天天吟咏唱和,写出了十九首和诗。期间还见缝插针看了一遍《红楼梦》,写了八十首《十读红楼梦笔记诗》。
这样丁酉本命年一年过来,本人就写出了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曰“诗怡情养性”。诗歌确实是非常美好的东西,它让我们整天生活在诗情画意中,这样的人生无疑是最快乐美好的。在走过了半百人生后,我愿意选择这样一种诗书作伴的生活方式。从这个角度讲,出这本诗集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或者叫修行。
学会了写诗,对我的吟诵也有很大的帮助。古诗文吟诵是我们中华民族传承了几千年的一种读书方式,也是古诗文的一种创作方式。会吟诵,对诗词的创作是很有帮助的,可以使作品更协律,更有音乐性、节奏感;反之,会写诗,也有利于吟诵,知道平上去入的发声规则,更好地表达诗词的思想感情和意境,尤其是吟诵自己创作的诗词,能够最准确地表达出作品的思想感情。实际上,吟诵是一种文人音乐,而中国传统的文人,要求通晓琴棋书画、诗词文赋。所以,我们一般要求,作为一个吟诵家,你应该会写诗填词,不然你可能应该算入歌唱家,而不是吟诵家。当然,业余爱好可以不作这么高的要求。

诗集重点收入了本人2017年创作的诗词一百二十五首(丁酉卷)、2018年创作的诗词一百二十六首(戊戌卷)、2019年创作的诗词七十一首(己亥卷),诗集最后部分选择了本人2010年3月至2016年底七年间创作的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五十首,这些作品是蹒跚学步阶段的一些非常稚嫩的成果,所以归为“学步卷”。总起来看,这本诗集基本记录了我学诗的过程,从稚拙粗笨,经过近三年的魔鬼训练,总算稍微珠圆玉润了点,可以示人了。另外,这本诗集也真实地记录了本人这几年的生活、工作、学习等活动、本人关注的问题和思考,等等,是一份可资纪念的阶段性个人成长记录。

作为一名执业律师,业余爱好诗词创作和吟诵,有人感到诧异。我是想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来验证两者的融合性。首先,诗词是对紧张忙碌的律师生活的很好调剂,它可以极大地提高律师的生活品质。其次,律师和律诗有共同点,两者都姓律,即极高的规律性,严格的规则意识。律师和律诗最大的共同点,就是高度的概括性,把纷繁复杂的事情和世界,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精彩地表达出来,字字玑珠,一句顶一万句。从这个角度说,律师的语言文字功底大大地帮助了我的诗词创作和进步。从另一方面,也可以说,律师在格律诗词创作方面是有先天优势的。
另外,本人在国学领域的十数年探求和积累,也为古诗词创作助力良多,是一种厚积薄发、信手拈来的感觉。
要想写好诗,首先要掌握诗词的格律技巧。此外,还要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广博的知识积累。当格律技巧过关后,决定作品的思想和艺术高度的,就是诗人的思想高度和独特的人生经历,尤其是独到的眼界和视角,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当然,要想写出一首好诗,是需要花很多工夫的。除了广泛阅读,查找相关资料,还要事必躬亲,眼见为实,把自己置身于当时当事情境中。这方面我是很努力地做了。为了更加接近自然,拥有更真切的创作灵感,受王维辋川诗集的启发,我于2017年6月租下了西山的一个农家小院,把它改造成六艺书院,周末经常过去住,并经常漫步曹雪芹小道,为此,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近三年时间创作了二百六十多首与“红楼梦源”有关的诗词,收入了《红楼梦源诗词集》。在具体的诗词创作实践中,我也是很舍得下工夫的。比如,为了创作《沁园春.西山晴雪》,我就从香山植物园出发,翻过万安山,去白家畽,徒步四个多小时。站在高高的西山顶上,整个北京城一览无余,就此得句“太行余脉,原驰骏马;神京右臂,玉列重峦”。为了写曹雪芹小道,2018年元旦,我凌晨四点就起床,和女儿一起驱车赶往北京植物园,看新年第一缕阳光照射下的西山景致,然后爬了三个多小时,登顶三炷香高峰,重走曹雪芹当年走过的路,写出了“似柔肠,千回百转,屋前山后牵情。恨悠悠,水寒山瘦;愁怅怅,雁去风停。”这样情绪饱满的怀古词。为了写好山水诗,2018年春节期间我们冒着大雨去温州江心屿祭拜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去雁荡山寻句,写出了几首自己比较满意的山水诗。尤其是《题雁荡山岩苔草》,得到一些读者的喜爱和谬奖,“苔草如指大,却学青松姿。岩崖峭壁长,不亢也不卑。”基本也是自己在经历五十年风雨人生后的状态,不亢不卑,不惊不喜,从容淡定走向新生活。
经过这么几年吟咏创作实践,诗词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它让我拥有了更加美好的人生。感谢生活,感谢诗词。
今结集出版,与更多读者分享。
今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诗人路易斯.格丽克(Louise Gluck,1943-),她的诗作其实一般,不过她有一句话说得挺好:“诗歌是诗人隐秘经历的表达”。
虽然很多人在读诗,但真正能读懂一首诗的人,可能是非常少的。这首先需要对作者的人生经历有非常全面的了解,还要了解诗人创作这首诗时的思想感情、周围环境,甚至生活状态。实际上,一首诗,可能就是作者当时的所见所闻与他的过往人生际遇中的某个点(甚至可能是一个梦境)发生了耦合,从而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写下了这首诗。所以,真正读懂一首诗,需要重重叠叠的机缘巧合。杜甫是读懂了李白的诗,可是,李白却对他不屑一顾。杜甫也是一位最真诚的诗人,但是当时真正读懂他的诗的,几乎一个也没有。可见,诗人都是孤独的吟者。他不断地发表作品,并不奢望有几个人能读懂他的诗。也许,一个知音也遇不到,也许,知音要在千百年后才出现。但是,诗人还是要不断地行吟,不断地创作,为了完善自己,记录自己,也是为了“沧海寻音”,就像宇宙飞船带了琴曲《流水》发射太空寻找外星人一样。


 陈岳琴

 

2020年11月15日写于北京六艺国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