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岳琴 写于1994年元旦
(本文发表于《浙江少年》杂志1994年第2期)
小时侯过年总是充满了温馨和快乐,漂亮的新衣服,红纸包的压岁钱,还有好多好吃好玩的东西,都让人回味无穷,翘首相盼。但我记忆最深刻的,却是那个来了陌生人的大年夜。
那是大年三十傍晚,经过一天的忙碌,我们全家早早地围坐在桌前开始吃年夜饭了。这时一位年老的乞者叩开了我们家的大门,他大概60多岁,一只脚有点跛,衣服满是补丁但很干净,脸上挂着笑意。我们还没有反应过来,他就用竹板打着节拍给我们来了一段“恭贺新年”的快板,然后又拿出一把笛子,吹起了一段悠远凄凉的曲子。父亲是懂点音律的,他站起身,满面笑容地把他请到餐桌上和我们一起共进晚餐。
我们几个孩子都震惊而不满,个个嘟起小嘴翻着白眼。因为我们平时最讨厌乞丐了,村里人说过的,乞丐好吃懒做,身上有跳蚤、虱子,有的还会偷东西,甚至会把小孩骗去卖给人家放到大海里钓海参呢!
晚饭后,父亲就跟那位乞者摆开架势,吹拉弹唱了起来。原来那个大大的“讨饭袋”里装满了胡琴、笛子、快板、箫、口琴之类的乐器(现在想来那可能是一个落泊的艺人)。乞者可能觉察到了我们的不满,就把我们几个孩子拉到中间,让我们每人轮流表演节目,唱歌、跳舞、讲故事,他给我们伴奏。起初我们不乐意,但禁不住好玩的诱惑,还是被拉下了“水”。乞者还教我们打快板,做杂技动作等等,引来左邻右舍好多人围观。我们又得意又开心。
大年夜的最后一个节目,是父亲让我们认这位乞者做“亲爷”,我们懵懵懂懂地叫他“亲爷”,“亲爷”很高兴很激动地应着,颤抖着双手从“讨饭袋”里抓出一把米,分成几份,用红纸包了,说是给我们的“压岁红包”。我们瞪大眼睛莫名其妙。母亲马上说:“这是很贵重的红包,她会保佑你们以后不愁吃不愁穿的!”于是我们就争先恐后地接下了这只“压岁红包”。
第二天,“亲爷”就告别我们继续去讨饭了。但每每逢年过节,他总会从遥远的地方跛着脚赶回家来和我们团聚,送给我们一块糖,一个小拨浪鼓之类的礼物,并津津有味地给我们讲他流浪生涯中的很多有趣的故事,这是我们最高兴的日子。
可是好景不长。第二年端午节,“亲爷”照例“回家”吃过团圆饭后执意要去河里游泳。意外的事故发生了,无情的河水吞没了他....
我们都伤心得哭起来。父母日夜操劳料理完后事,才把我们几个孩子叫到一起,告诉我们这位亲爷无亲无故,一生浪迹天涯,身世非常凄惨。末了,父亲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世上可怜的人很多。对于困境中的人,我们要给予更多的同情,尊重和爱!”
那一年,我们几个孩子好象长大了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