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通云和县是一条红绿相间的古道。出松阳县城济川门,过赤塔桥,经横山,越钓鱼岭,进小港,继越梦岭,即入云和县境,全程70公里。50多年前,古道仍然热闹繁华,常常可见到“出门客”背着行囊,来去匆匆。而毗邻的云和人,肩挑自己的士特产,经古道从西屏换回粮食或烟叶。那时候古道成了两地人的生命线。如今交通发达,致使古道萧条废弃,残缺不全,象钓鱼岭那样保持完整的古道已不多见。
笔者从县城住南出发,携家人悠悠穿过掩映在古樟翠竹中的横山村,步人两边青山相夹通往钓鱼岭的石经古道。听涧水淙淙,观山花野趣,沿古道幽然而进。到了钓鱼岭脚,那鹅卵石砌平坦而又蜿蜒的大路,被全部是青色的石板铺成的石阶取而代之,石阶两边古松参天,松涛滚滚,草木深深,把如今人迹少到的古道遮得严严实实。我一鼓作气向上攀登,盘旋至山顶,山顶上的古樟高大挺拔耸入蓝天。 古樟下的那座古凉亭,四周围墙基本坚固,沉默着的石大门上,刻“乾隆五年庚申(1740年)冬建”字样,至今已有265年。门框两边分别雕刻“喜鹊采梅”“猴攀仙桃”图。亭顶椽瓦已塌了一半,有的柱梁也摇摇欲坠,亭边的茶铺已倾圮多年。旧时古道上每隔5里路左右便设一凉亭,凉亭边上有庙宇或施茶铺,供过住行人歇息,并免费提供茶水等服务,茶铺主人以耕种周围山地和附近农户的布施为生。早年,见暴风雪来临,特别是连续多日下大雪,高山的麋鹿、跳麂之类野生动物就会来钓台凉亭避灾。亭边茶铺的主人好心地为它送草送水,供它吃喝,直到灾情过去才又送它返回大自然,这种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动人故事,如今已成了天方夜谭,现在连乌鸦、喜鹊也久违了。如今铺堂朝天,仅留断垣秃墙。茶铺虽然人去楼空,但仅存的半间古亭仍不失为稀少行人歇脚的好地方,凉亭内外的墙壁上涂满了来往客人“到此一游”的记录。
站在凉亭外的山巅上,环顾四周,万峰竞秀,千壑争流,富饶神奇的松古盆地被重亘叠叠的山峦环抱着,欢快奔流的松阴溪从西向东穿越其中,钓鱼岭古道由北向南蛇行在崇山峻岭之间。蔚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时聚时散,未泯的童心也随之飘然,脑际浮想联翩。 这里为啥叫钓鱼岭?家人忽然提出一个问题。她的提问打破了笔者的沉思。登山俯瞰,寻迹觅踪,让史实说话。山路南面的港口村,依山傍水而建,点缀在茂林修竹之间,古人对村落的选点、布局和建筑风恪顿有讲究,对村头的水口要求更为突出,把它视为村庄的重要窗口和护村符,预示着它的吉祥如意和美好未来,而这块宝地上的村落同时拥有小港之水出口注人松阴溪、港溪相汇的双重水口,溪流潆洄,白帆点点,景色秀丽。此处不是与桐庐县富春江滨东汉严子陵隐居垂钓台十分相似吗?仿佛宋代范仲淹在台下建严祠,下临七里泷峡谷就呈现在眼前。蓦地抬头,凉亭南面石大门上方的匾额上石刻“如钓台”三个苍劲有力的阳文横书大字映人眼帘,两边各有一个模样相同的人物石刻像…民间传说那是姜子牙太公的人像,他到过此钓鱼台。原来钓鱼岭是按钓鱼台来取名的。 走出“如钓台”凉亭,继续沿古道南行,一步一步住下走,一日气走完数百级青石板铺就的石阶,回首北望,古道恰似镶嵌在悬崖峭壁上的天梯,真是不是天都,胜似天都,深有上山容易下山难的感触,走下天梯如释重负。猛然想到国际知名科学家、诗人程良骏的谆谆告诫:要象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古道上的一草一木一石,爱护这里的一尾鱼一只鸟一头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