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界新闻评论员 曾会生
即日起,全国“两会”在北京拉开帷幕。不过,此前一天,雾霾再度侵袭北京等城市,今日已是重度污染。行走在街头,不少市民戴上了防霾口罩。

▲3月3日下午的北京街头雾霾笼罩。曾会生摄
3月2日,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新闻发布会发言人王国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笑称,“这几天空气不错,还庆幸可能不需要准备空气治理问题了,没想到今天雾霾又回来了!”他表示,治理雾霾是一场持久战,更是一场人民战争,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三个层面共同发力。
治理北京雾霾需要京津冀联动,而且要实行“谁受益,谁承担治霾成本”。
史际春
“两会”前夕,在北京陈岳琴律师事务所成立十周年暨抗击雾霾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中国宪法学研究会会长韩大元表示,在法治国家,干净清洁的空气和环境、安全放心的食品等都是老百姓最关心的事。中国人民大学经济法学研究中心主任史际春则对无界新闻表示,治理北京雾霾需要京津冀联动,而且要实行“谁受益,谁承担治霾成本”。
为了呼吁社会各界共同抗击雾霾,在会上,来自北京的中小学生、法学专家、科学家、公益组织和企业家等五方代表自发倡议。

▲北京市中小学生代表宣读倡议。曾会生摄
38位北京中小学生倡议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下学
以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初中生张栩月等为代表的38位中小学生向北京市的所有中小学生发出了如下倡议:
近年来,北京的雾霾给我们的学习生活造成了严重困扰,特别是去年入冬以来,一场场严重的雾霾汹涌而来,黄色预警、橙色预警、红色预警不断升级,致使我们不得不整天戴着口罩上学、经常停止课外运动,甚至不得不停课在家学习,患病的人数也不断增加。这种情况不能再发生了!
作为北京市的中小学生,我们有权利呼吸到清洁的空气,我们也有义务为恢复北京的蓝天白云做出应有的努力。为此,我们发出如下倡议:
每天上下学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退休高级工程师白彤霞宣读倡议。曾会生摄
科学家代表倡议“加强科研,绿色生活”
“目前对雾霾的纯科学认识仍不系统、不完整,科学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来自科学界的代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退休高级工程师白彤霞表示,雾霾的成因是什么,对人体的危害有哪些、有多严重,尚无权威结论,缺乏科学数值的准确衡量。
为此,她倡议:
一、各级政府和各地区在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空气污染和环境污染的治理。不仅仅要加大空气污染综合治理力度,还应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针对雾霾的立法进程;坚决不能重蹈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
二、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是解决环境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和手段。政府应加大开展环境教育的力度,可组织专家、环境保护工作者举办专门的讲座,普及环保知识。
三、发挥科学知识和技能在政治决策中的积极作用。研究二次颗粒物的生成过程、机制和条件对雾霾控制至关重要。科研工作者应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为政府决策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量化指标。
四、人类必须尊重自然。爱护地球、维护生态、珍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所以人人都要努力学习环保知识,提倡绿色生活,低碳减排,支持环保。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法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姚海放宣读倡议。曾会生摄
法学专家倡议“依法治霾”
在法学界代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法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姚海放看来,近年来北京等地雾霾肆虐,政府虽积极回应公众呼声,停生产、限汽车,乃至中小学停课,但收效不明显。政府和社会各界下定决心治霾,需依法行事,方得长久。
为此,姚海放倡议:
一、明确政府是雾霾治理的首要责任人
清洁空气是人所生存的基本权利,以社会契约观点,政府的存在即以保障公众基本生存权利为首要目的,确定政府作为雾霾治理的首要责任人理所应当。空气是典型的公共物品,治本之策仍需以公共权力抑制空气污染的外部性,此项任务唯有政府最适合担当。
二、治理雾霾的长远之计是规划和产业合理化
如今面临诸种城市病问题、雾霾治理困境,政府逐步开始思考疏解城市功能、合理产业分布、引导人口流动等,都需要从合理规划及规划的法治化角度入手,方能真正见效。
三、财政法是财政手段发挥治霾功能的保障
为避免地方政府的饭碗财政思维影响治霾大计,应破除各管一方的篱藩思维,从财政法角度而言,致力于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经济发达地区财政有义务支持非发达地区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非发达地区的山清水秀也是发达地区持续发展的必要支持。
巨额治霾财政支出应当严格预算管理,强化财政监督。治霾财政支出需进行绩效评估,强化审计监督,接受公众监督。
四、强化环境执法,落实监督职责
一方面,环境执法部门应更加积极主动,不仅需例行监督检查企业履行环保义务的情况,更需加强临时检查、突击检查工作,以针对企业夜间偷排等规避行为。另一方面,环境执法部门还应当更加积极主动地回应举报投诉,充分保护举报人权益,使偷排等污染环境行为无所遁形。
地方政府应当依法追责,不得因被查企业系地方税收大户、经济支柱等因素而干预环境执法工作。
五、加强信息公开,做好民主决策
治霾决策的形成应当充分发挥科学和民主,既需要仰赖专业人员的职业判断,也需要依靠人民群众的聪敏才智,而不能拍脑袋、唯上论。治理机构应当对事负责、对公众负责,而不是对上级领导负责。
六、财产权保护问题
为治霾而采取的交通限行、企业关停等措施,涉及到对公民财产权限制的问题,必须以法治化手段为之。
以市政府或交管部门公告形式进行的交通限行措施,应当由人民代表大会决定。采用增加车辆使用成本的方式柔性引导公众用车习惯,将更符合法治精神。行政性关闭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与法治相悖。可行的措施是督促企业按照环保要求进行生产,若其生产成本提高而无法继续经营,自然淘汰。
七、公民的义务
每个公民都有义务为治霾事业奉献力量。一方面学习了解环保知识,在日常活动中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理念。另一方面传播“绿色低碳”理念影响身边的人,共同抵制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产品。

▲倡议者中国爱故乡文化发展促进会(筹)秘书长黄志友(左一)。曾会生摄
民间公益组织倡议返乡归农
来自民间公益组织的代表、中国爱故乡文化发展促进会(筹)秘书长黄志友呼吁大学生和农民工返乡归农,建设乡村,以缓解城市压力,抗击雾霾,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中国。
黄志友的倡议如下:
一、有情怀、有条件、有能力的城市市民,走进市民农园参与小规模的有机耕作活动,体验农业,保护土地;以合理的价格订购CSA(社区互助农业)生态农场或农民合作社生产的有机产品,支持、改善农民生计;利用城市资本、资源和管理优势推动乡村产业振兴,造福百姓,复兴农村。
二、面对当前的城市危机,大学生和工友应择机尽快回到农村,与亲人团聚,返乡创业;以地缘血缘人缘关系建立爱乡会,组织合作社,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富裕、美丽的农村。
三、城市决策者、法律工作者应该积极出台支农政策、完善法律,为市民支农、大学生归农、农民务农在农业服务体系、职业培训机会、子女就近教育、社会福利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让他们在农村工作、置业,重建城乡信任关系,形成城乡共荣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
四、市民和农民都是支农、归农、务农的主体,只有一起改变高耗能的、过度工业化的生活方式,与农共生,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才能让城市走出雾霾危机的困境,还地球一片清水蓝天。

▲北京雄才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瑞亮宣读倡议。曾会生摄
企业家倡议北京周边农村使用清洁煤和电采暖
作为企业界代表、北京雄才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瑞亮表示,颗粒污染物的来源包括机动车尾气、燃煤、扬尘以及工业排放。
北京市对燃煤污染的治理主要有三种办法:第一,清洁煤的利用;第二,煤改气;第三,煤改电。
无论燃煤还是燃气,在可控性方面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因素,并且能源属性也不够理想,所以,只有电能的充分利用才是最终解决采暖污染问题的办法。所以,他倡议,在北京周边农村采用清洁煤、电采暖等清洁能源,尽快还北京以蓝天白云。

|